English

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问题浅析

2001-04-17 来源:光明日报 方小年 我有话说

学术界一般以“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来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关于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史学界分歧不大。然而对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学者们的看法则不尽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观察这个社会的变化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标准。一是经济标准:胡绳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光明日报》1981年4月20日)一文中认为,“所谓半封建也就是半资本主义,不是完全的封建主义。……而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二是政权标准:李时岳在《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几点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内部发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因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特别是政治的因素”,作者认定“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社会的标志”。三是土地所有制标准:刘跃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若干问题的探索》(《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因而就不可能消灭地主阶级的封建统制”,判定1927年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标志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笔者认为,确定中国半封建即半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应以经济上的变化作为判断的主要标准。中国半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必须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即民族资产阶级以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建立本阶级的政党,领导开展反封建的斗争。据此,辛亥革命前,中国半封建社会就已基本形成。

首先,确定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应该是一个阶段,而不应是某一事件。半封建社会形成与半殖民地的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联系表现在:没有半殖民地就没有半封建。帝国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由封建社会演变成一个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因此,只有同时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而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含义不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主要是就国家地位而言;而“半封建”是就社会经济形态而言,封建经济已经解体,资本主义已经发生,故称为“半封建”。第二,根源不同。近代中国由独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完全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造成的;而近代中国产生的资本主义虽然在客观上有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影响,但主要是中国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几代人不断斗争的结果。第三,过程不同。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56年英法联军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的开始阶段;从英法联军战争到1895年中日战争结束是中国半殖民地不断加深阶段;从甲午战争后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是中国半殖民地最后形成阶段。而中国半封建社会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形成于20世纪初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前,是中国半封建社会开始阶段,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出现。从1895年到1911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从1912年到1918年,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确立。正因以上三个不同,决定了半殖民地的形成和半封建的形成不是同一个时间,更不是同一个事件。迄今为止,高等院校使用的《中国革命史》教材都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这种笼统的说法是值得讨论的。

其次,从1895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甲午战争后出现了不少纺织、缫丝、面粉、碾米等轻工业和采掘煤矿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0余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官办、官商合办的企业仅8家,资本总额400余万元。商办企业的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的3倍。《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仍保持发展势头。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01年至1911年间,全国新设的厂矿有346家,资本达8.8348亿。这10年新设的厂矿和增加的资本,都超过了前30多年间的2倍以上。纯粹商办的厂矿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也有显著的增长。1900年以前,商办厂矿121家,约占资本总额的40%;1901年至1911年间,商办厂矿277家,约占资本总额的60%。

再次,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还可以从民族资产阶级地位的变化找到根据。在半封建社会里,封建专制制度仍然占统治地位,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掘墓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在1895年之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即使著名的戊戌维新运动,康有为等维新派也不得不利用孔子的理论权威和光绪皇帝的政治权威,其寄人篱下的地位一眼可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少数官僚、地主和商人直接投资兴办,二是从个别手工业作坊主或旧式手工业工场主采用机器生产转变而来,其中前者又是主要的。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从第一途径转变而来的14名资本家大多数是在1895年以后,共有企业136家,其中1895年后设立的就有132家。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在20世纪初期才开始形成。

最后,辛亥革命前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还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国内市场的变化。中国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不仅要考查沿海大城市的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广大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它是我国步入半资本主义社会的先决条件。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耕织结合的分离,二是农产品的商品化,即国内市场的扩大。耕织结合分离的过程,就是洋纱代替土纱、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在1895年前,这一过程是缓慢的。截至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仅占23.4%,而到1895年以后,这一过程才大大加速。到辛亥革命前后,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达70%。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稍微缓慢些,到1894年,全国棉布消费量中,洋布仅占14.1%,到辛亥革命后上升为34.7%。随着农民家庭纺织业的逐步瓦解,自然经济也逐步解体。国内市场的变化,着重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在1895年前后有着明显的差别。以粮食商品率为例,1840年约为10%,经过半个世纪,到1894年约为16%,而从1895—1919年的25年间,则增为22%左右。以上材料表明,从1895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已处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尽管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村市场扩大的速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速度,但整个中国社会,包括广大农村,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胎儿。只有由于她在发育过程中,遇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导致其发育不完善,甚至是一个怪胎,而这个怪胎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